歡迎進入北京鑫視科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一、引言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雙碳" 目標已成為世界各國共識。我國明確提出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對各行業的綠色轉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在眾多新興技術中,等離子體合成技術以其在溫和條件下激發化學反應、實現高效轉化的特性,逐漸成為助力 “雙碳" 目標的研究熱點。
等離子體是物質的第四態,由電子、離子、自由基和中性粒子等組成,富含高能量活性物種。這種獨特的組成賦予了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化工和固廢處理領域極大的應用潛力,有望從源頭上改變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和處理模式,開辟低碳、綠色的新路徑。
二、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原理及特點
2.1 技術原理
等離子體合成技術主要是利用外加電場或磁場,使氣體電離形成等離子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氣體中的分子、原子獲得足夠能量,發生電離、激發和離解等過程,產生大量高活性粒子,如電子、離子、自由基等。這些活性粒子具有高的化學反應活性,能夠促使原本在常規條件下難以發生的化學反應得以順利進行,甚至開辟全新的反應路徑。
以常見的介質阻擋放電等離子體為例,在兩個平行電極之間填充絕緣介質,施加交流高壓電后,電極間的氣體被擊穿形成絲狀放電通道,通道內的氣體迅速被加熱、電離形成等離子體區域。在該區域內,氣體分子在高能電子的碰撞下發生鍵的斷裂與重組,從而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
2.2 特點
與傳統化學反應技術相比,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具有顯著特點。首先,反應條件溫和。傳統化工反應往往需要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來克服反應的活化能,而等離子體中的高能活性粒子能夠在常溫常壓或相對較低的溫度、壓力下促使反應發生,有效降低了對設備材質的要求,減少了能源消耗。例如,在合成氨領域,傳統 Haber - Bosch 法需在高溫(400 - 500℃)、高壓(15 - 30MPa)下進行,而等離子體協同催化合成氨技術可在接近常溫常壓條件下實現氨的合成。
其次,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具有高效的活化能力。等離子體中的高能電子、自由基等能夠有效打破惰性化學鍵,如 N≡N、C=O 等,極大地提高了反應物的活性,加快反應速率,提升反應效率。同時,通過調控等離子體參數(如放電電壓、頻率、氣體流量等)以及選擇合適的催化劑,還可以實現對反應路徑和產物選擇性的精準控制,這為制備高附加值化學品提供了可能。
另外,等離子體合成技術是一種電驅動過程,響應時間快,可快速啟停。這一特性使其能夠很好地與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相結合,當可再生能源發電充足時,可啟動等離子體合成反應,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于化學品中;而在能源供應不足時,可停止反應,從而實現能源的高效存儲與利用,符合 “雙碳" 目標下對能源靈活調配的需求。
三、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低碳化工中的機遇
3.1 二氧化碳轉化
二氧化碳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其減排與資源化利用是實現 “雙碳" 目標的關鍵環節。傳統的二氧化碳轉化方法往往面臨反應條件苛刻、能耗高、轉化率和選擇性低等問題。等離子體合成技術為二氧化碳轉化提供了新途徑。
一方面,等離子體能夠在溫和條件下將二氧化碳高效活化,使其轉化為一氧化碳、甲醇、甲烷等具有經濟價值的化學品。研究表明,通過介質阻擋放電等離子體與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協同作用,可在常溫常壓下將二氧化碳和氫氣轉化為甲醇,二氧化碳轉化率可達 20% 以上,甲醇選擇性超過 70%。在該過程中,等離子體產生的高能電子與二氧化碳分子碰撞,使其發生電離和激發,形成 CO??、?CO?等活性物種,這些活性物種在催化劑表面進一步加氫反應生成甲醇。
另一方面,等離子體技術還可用于二氧化碳與甲烷的共轉化。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將二氧化碳與甲烷協同轉化,既能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又能將甲烷轉化為更具價值的化學品,如乙烯、芳烴等。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采用納秒脈沖放電等離子體技術,實現了 CO?/CH?的精準活化,并創新性設計了金屬氧化物界面(CoO?/Al?O?)催化劑,通過優化等離子體參數與催化劑界面,成功將醇類化合物的選擇性提升至 37.2%,為溫室氣體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3.2 合成氨工藝革新
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化肥、制藥、合成纖維等行業。傳統的 Haber - Bosch 合成氨工藝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進行,能耗巨大,且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據統計,全球合成氨工業每年消耗的能源約占世界總能源的 1 - 2%,同時排放約 4.5 億噸二氧化碳。
等離子體合成氨技術有望突破傳統工藝的限制。等離子體中的高能粒子能夠有效打破氮氣分子中的 N≡N 三鍵,降低氮氣活化的能壘,使反應能夠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進行。例如,蘭州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將等離子體與電催化技術交叉融合,以空氣和水為原料構建了綠氨合成新路徑。該技術兼具氮源綠色化、反應高效化和工藝節能化三重優勢,不僅避免了傳統工藝中對高能耗制氫過程的依賴,還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為解決當前合成氨效率低或高碳排放問題提供了創新方案。
此外,等離子體合成氨技術響應迅速、可快速啟停的特點,使其能夠與可再生能源電力靈活結合,實現分布式生產。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利用風電、光電等產生的電能驅動等離子體合成氨反應,將不穩定的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于氨中,既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又實現了綠色低碳合成氨,符合 “雙碳" 目標下能源與化工產業協同發展的趨勢。
3.3 新型綠色化工原料制備
在傳統化工生產中,許多原料的制備過程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問題。等離子體合成技術為制備新型綠色化工原料提供了機遇。
以乙炔制備為例,傳統乙炔生產采用電石工藝,不僅消耗大量優質石灰石和蘭炭資源,每生產 1 噸乙炔還會產生 16.7 噸二氧化碳,并伴有大量難以處置的電石渣。而采用等離子體技術,可利用其高溫和高反應活性,將煤、天然氣等原料一步轉化制得乙炔氣體,且生產所得副產物可二次利用。如果全面采用該新技術,全國每年至少可減排 1.4 億噸二氧化碳,同時與傳統電石工藝相比,乙炔直接生產成本可降低 10% - 40%。目前,該技術已通過兆瓦級中試和十兆瓦級工業示范裝置運行驗證,單套裝置年產能可達 5000 噸乙炔,展現出良好的工業化應用前景。
又如,在合成橡膠、塑料等行業常用的原料 —— 丙烯腈的制備中,傳統工藝涉及復雜的反應步驟和大量的化學試劑,且能耗較高。利用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可在更溫和的條件下,通過對丙烯和氨等原料的活化與轉化,實現丙烯腈的綠色合成,有望簡化工藝流程,降低能耗與碳排放。
四、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固廢資源化中的機遇
4.1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急劇增加。傳統的垃圾填埋和焚燒處理方式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還會產生二次污染,如填埋產生的滲濾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燒產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質污染空氣。
等離子體氣化技術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該技術利用等離子體的高溫(通常在 3000 - 10000℃),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迅速分解為合成氣(主要成分為氫氣和一氧化碳),這些合成氣可作為燃料用于發電、供熱,也可作為化工原料進一步合成甲醇、乙醇等化學品。同時,垃圾中的無機物在高溫下形成玻璃體,可用于建筑材料生產,實現了固廢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例如,德國的 Thyssenkrupp 工業集團開發的等離子體氣化爐,在處理垃圾時能夠實現高達 98% 的資源回收率,大幅減少了垃圾填埋量和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
此外,等離子體氣化過程中產生的高溫能夠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害有機物,如二噁英、多氯聯苯等,重金屬也會被固化在玻璃體中,降低了二次污染風險。而且,該技術對垃圾的適應性強,可處理混合垃圾,無需復雜的垃圾分類預處理,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4.2 工業固廢處理
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固廢,如煤矸石、鋼渣、尾礦等,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工業固廢處理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對于煤矸石,可利用等離子體熱解技術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煤矸石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和礦物質,在等離子體高溫作用下,碳發生熱解反應生成可燃氣體,礦物質則形成具有特殊性能的陶瓷材料或吸附劑。例如,通過控制等離子體熱解條件,可將煤矸石制備成比表面積大、吸附性能良好的活性炭材料,用于廢水處理、廢氣凈化等領域,實現了煤矸石的資源化利用與環境污染治理的雙重目標。
在鋼渣處理方面,等離子體熔融技術可將鋼渣中的鐵元素進一步還原回收,提高鋼鐵資源利用率。同時,熔融后的鋼渣形成均勻的玻璃相,可加工成建筑用砂、微晶玻璃等產品。相較于傳統的鋼渣處理方法,等離子體熔融技術能夠更高效地回收有價金屬,減少鋼渣堆放對環境的影響,且生產的產品附加值更高。
尾礦中往往含有多種有價金屬元素,但由于品位較低,傳統選礦方法難以有效回收。等離子體技術可通過選擇性活化尾礦中的目標礦物,促進有價金屬的富集與回收。例如,采用等離子體預處理技術,可改變尾礦中礦物的表面性質,提高后續浮選或浸出工藝對有價金屬的回收率,實現尾礦資源的二次開發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
4.3 電子廢物處理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廢物產生量呈爆發式增長。電子廢物中含有大量的金屬(如金、銀、銅、鈀等)、塑料和玻璃等資源,但同時也含有鉛、汞、鎘等有毒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將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等離子體技術在電子廢物處理中具有顯著優勢。一方面,通過等離子體高溫熔煉,可實現電子廢物中金屬與非金屬的高效分離,金屬回收率高。例如,利用等離子體熔煉技術處理廢舊線路板,銅、金、銀等金屬的回收率可達 95% 以上,且熔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過凈化處理后可達標排放。另一方面,等離子體處理后的非金屬部分可形成穩定的玻璃體,有效固化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避免了二次污染。此外,該技術還可將電子廢物中的塑料等有機物轉化為可燃氣體或液體燃料,實現資源的很大化利用。
五、等離子體合成技術面臨的瓶頸
5.1 成本問題
盡管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具有諸多優勢,但其目前較高的成本嚴重制約了大規模工業化應用。首先,等離子體設備的投資成本較高。以等離子體氣化爐為例,其復雜的電極結構、耐高溫絕緣材料以及精確的控制系統,使得設備制造和安裝成本顯著高于傳統的化工設備或固廢處理設備。而且,為了保證等離子體穩定運行,對供電系統的要求也較高,需要配備專門的穩壓、濾波設備,進一步增加了前期投資。
其次,運行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等離子體合成過程需要消耗大量電能來維持等離子體的產生與穩定,目前電能成本在運行成本中占比較大。此外,設備的維護成本也不容忽視,由于等離子體環境下設備部件面臨高溫、高腐蝕等惡劣工況,電極、絕緣材料等關鍵部件的使用壽命較短,需要定期更換,增加了維護成本和停機時間,影響生產效率。
5.2 反應機制復雜
等離子體合成技術涉及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反應機制尚未明晰。等離子體中存在多種活性粒子,它們之間以及與反應物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極為復雜,且反應過程受等離子體參數(如放電電壓、頻率、氣體流量、氣體組成等)、催化劑種類與性質、反應溫度和壓力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使得準確解析反應路徑、揭示反應機理變得十分困難,給工藝優化和反應器設計帶來了極大挑戰。
例如,在等離子體催化二氧化碳轉化過程中,雖然已經觀察到多種產物生成,但對于二氧化碳分子在等離子體中如何被活化、活性中間體如何在催化劑表面進行吸附、反應以及轉化為最終產物的詳細過程,仍缺乏深入理解。這種對反應機制認識的不足,導致在實際應用中難以精準調控反應條件,實現高效、高選擇性的反應,限制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推廣。
5.3 設備穩定性與放大效應
在實驗室規模下,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已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向工業化規模放大過程中,面臨設備穩定性和放大效應等難題。隨著反應器規模增大,等離子體的均勻性難以保證。在大型反應器中,由于電極結構、氣體流動分布等因素影響,等離子體可能出現局部放電不均勻、溫度分布不均等問題,導致反應效率下降、產物選擇性變差,甚至影響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
同時,放大過程中還會出現諸如傳熱、傳質效率變化等問題。在小試規模下,反應體系的傳熱、傳質相對容易控制,但在工業化放大后,由于反應器體積增大,傳熱、傳質路徑變長,熱量和物質的傳遞阻力增加,可能導致反應熱無法及時移除或反應物不能均勻分布,進而影響反應效果。此外,大型設備的啟動、停車過程也更為復雜,對設備的穩定性和操作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確保大型等離子體設備長期穩定、高效運行,是實現工業化應用亟待解決的問題。
5.4 缺乏成熟的工業化案例與標準規范
目前,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工業化應用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成熟的大規模工業化案例相對較少。這使得企業在采用該技術時存在較大顧慮,缺乏實際生產數據和運行經驗作為參考,難以準確評估技術的可靠性、經濟性以及對生產工藝的適應性。
同時,由于行業發展尚不成熟,相關的標準規范也不完善。在設備設計、制造、安裝以及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指導,不同企業和研究機構開發的技術和設備在性能、質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利于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在產品質量標準方面,對于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制備的化學品或處理后的固廢產物,也缺乏明確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方法,影響了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應用范圍。
六、結論與展望
等離子體合成技術憑借其在溫和條件下激發化學反應、實現高效轉化的獨特優勢,在低碳化工和固廢資源化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為實現 “雙碳" 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路徑。在低碳化工方面,能夠有效促進二氧化碳轉化、革新合成氨工藝以及制備新型綠色化工原料,從源頭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固廢資源化領域,實現了固廢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降低了環境壓力。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瓶頸,如成本居高不下、反應機制復雜、設備穩定性與放大效應難題以及工業化案例和標準規范缺失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為推動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 “雙碳" 目標下取得更大突破,未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在技術研發層面,加大對等離子體反應機制的基礎研究投入,利用先進的原位檢測技術(如等離子體原位紅外光譜、質譜等)和理論計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論),深入探究等離子體中活性粒子的產生、傳輸與反應過程,為工藝優化和反應器設計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研發新型等離子體發生裝置和電極材料,提高等離子體的產生效率和穩定性,降低設備能耗與維護成本。
在工程應用方面,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建立中試和工業化示范項目,積累實際運行數據和經驗,解決設備放大過程中出現的穩定性和放大效應問題,探索適合工業化生產的工藝參數和操作條件。此外,加快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從設備制造、安裝調試到產品質量檢測等各個環節進行統一規范,促進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提高市場對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及產品的認可度。
從政策支持角度,政府應出臺鼓勵等離子體合成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如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產業扶持資金等,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該領域,推動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同時,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將等離子體合成技術在低碳化工和固廢資源化中產生的碳減排量納入交易范疇,進一步提升技術的經濟可行性和市場競爭力。
產品展示
SSC-DBDC80等離子體協同催化評價系統,適用于合成氨、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制甲醇、污染物講解等反應。該系統通過等離子體活化與熱催化的協同作用,突破傳統熱力學的限制,實現高效、低能耗的化學反應。
產品優勢:
BD等離子體活化,放電機制:在高壓交流電場下,氣體(如N?、H?、CH?)被電離,產生高能電子(1-15 eV)、離子、自由基和激發態分子。介質阻擋層(如石英、陶瓷)限制電流,防止電弧放電,形成均勻的微放電絲。
活性物種生成:N?活化:高能電子解離N?為N原子(N),突破傳統熱催化的高能壘(~941 kJ/mol)。H?活化:生成H*自由基,促進表面加氫反應。激發態分子,降低反應活化能。
熱催化增強,表面反應:等離子體生成的活性物種(N*、H*)在催化劑表面吸附并反應,生成目標產物(如NH?、CH?OH)催化劑(如Ru、Ni)提供活性位點,降低反應能壘。
協同效應:等離子體局部加熱催化劑表面,形成微區高溫(>800°C),加速反應動力學。等離子體誘導催化劑表面缺陷(如氧空位、氮空位),增強吸附能力。等離子體活化降低對溫度和壓力的依賴,反應條件更溫和。通過動態調控調節放電參數(頻率、電壓)和熱催化條件(溫度、壓力),實現能量輸入與反應效率的最佳匹配。
等離子體-熱催化協同:突破傳統熱力學限制,實現低溫低壓高效反應。
模塊化設計:便于實驗室研究與工業放大。
智能調控:動態優化能量輸入與反應條件。
DBD等離子體誘導催化劑表面缺陷,增強吸附與活化能力;余熱利用與動態功率分配提升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