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北京鑫視科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一、引言
碳中和目標旨在通過二氧化碳凈0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催化材料在能源領域(如氫能制備與存儲、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化工生產(綠色合成工藝)及環境保護(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展現出降低能耗、減少有害排放的巨大潛力,是實現碳中和的核心支撐技術之一。
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能夠在微小尺度下,精準模擬催化反應條件,自動化完成催化劑性能測試,具有樣品用量少、實驗效率高、數據準確性強等優勢。在碳中和需求推動下,該系統需進一步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對綠色催化材料的快速、全面、精準評價,加速其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進程,為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二、碳中和目標下綠色催化材料研發需求
2.1 面向能源轉型的高效催化材料
2.1.1 可再生能源制氫催化劑
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是實現綠色氫能大規模生產的關鍵路徑。在此過程中,亟需開發高效、低成本且穩定的析氫(HER)與析氧(OER)催化劑。例如,傳統貴金屬 Pt、Ir 基催化劑雖活性高,但資源稀缺、成本高昂,限制大規模應用。研發過渡金屬基(如鎳鐵合金、鈷基化合物)、碳基復合材料等非貴金屬催化劑,借助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快速篩選活性位點豐富、電子傳導性佳、抗腐蝕能力強的材料體系,對降低制氫成本、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化意義重大。
2.1.2 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甲醇、甲烷等燃料或化學品,既能實現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又可存儲可再生能源。針對該反應,需研發高選擇性、高活性且能在溫和條件下運行的催化劑,如銅基催化劑、分子篩負載型催化劑等。通過評價系統精確調控反應溫度、壓力、氣體組成與流速,快速評估催化劑在不同工況下對二氧化碳轉化率及目標產物選擇性的影響,優化材料組成與結構,提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效率。
2.2 綠色化工工藝中的催化材料
2.2.1 生物質轉化催化劑
生物質作為可轉化為液體燃料與化學品的可再生碳源,其高效轉化依賴特定催化材料。如在生物質熱解制備生物燃料過程中,需要開發具有高活性、抗積碳性能強的固體酸催化劑(如分子篩、負載型金屬氧化物),促進生物質大分子定向裂解與重整。利用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模擬熱解反應的復雜氣氛與溫度變化,快速評價催化劑對生物質轉化率、生物油產率及品質的影響,助力開發高效、可持續的生物質轉化工藝。
2.2.2 綠色有機合成催化劑
傳統有機合成工藝常使用大量有毒有害試劑,產生大量廢棄物。在碳中和要求下,需發展綠色有機合成路線,如以過氧化氫、氧氣等綠色氧化劑替代傳統氧化劑,開發與之適配的高效、環境友好型催化劑。例如,金屬有機框架(MOFs)及其衍生材料,因其可調控的孔道結構與豐富活性位點,在綠色氧化反應中展現出潛在應用價值。通過評價系統快速篩選不同 MOFs 材料對特定有機反應的催化性能,優化其結構以提高反應活性與選擇性,推動綠色有機合成工藝發展。
三、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技術革新方向
3.1 微流控與高通量技術融合
3.1.1 微流控芯片優化設計
為滿足綠色催化材料快速評價需求,需進一步優化微流控芯片結構。采用先進的微加工技術,如光刻、蝕刻等,制備具有高精度、復雜微通道網絡的芯片,實現多股反應物流體的精準混合與高效傳質。例如,設計特殊的微混合器結構(如 T 型、魚骨型混合器),使氣 - 液、液 - 固等不同相態反應物在微尺度下快速均勻混合,縮短反應誘導期,提高反應效率;同時,優化微通道的尺寸與形狀,降低流體阻力,減少樣品與試劑消耗。
3.1.2 高通量并行反應模塊構建
在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中集成高通量并行反應模塊,可大幅提升綠色催化材料篩選效率。通過在同一芯片或反應板上構建數十甚至上百個獨立的微反應單元,每個單元可同時進行不同催化劑或不同反應條件下的催化反應。例如,采用陣列式微反應器設計,搭配自動化進樣與檢測系統,可實現對多種綠色催化材料(如不同金屬摻雜比例的催化劑、不同有機配體修飾的 MOFs 材料)在多工況下的并行評價,快速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加速高效綠色催化材料的篩選進程。
3.2 原位表征技術深度集成
3.2.1 多種原位表征手段聯用
為深入理解綠色催化材料在反應過程中的結構演變與活性位點變化機制,需將多種原位表征技術深度集成到評價系統中。例如,將原位紅外光譜(in - situ IR)、原位拉曼光譜(in - situ Raman)與 X 射線光電子能譜(in - situ XPS)聯用,實時監測催化反應過程中反應物、中間體及產物的吸附與轉化,以及催化劑表面元素價態、化學鍵變化;同時,結合原位 XRD(in - situ XRD)跟蹤催化劑晶體結構在反應條件下的動態演變。通過多技術聯用,全面獲取催化劑在真實反應環境中的信息,為材料性能優化提供精準指導。
3.2.2 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升級
隨著原位表征技術集成度提高,數據采集量呈指數級增長,需要升級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采用高速數據采集卡與先進的數據處理算法,實現對多種原位表征數據的實時、同步采集與存儲;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軟件,能夠對海量復雜數據進行快速解析,自動提取關鍵信息(如特征峰變化、結構參數演變),關聯催化性能與材料結構變化,挖掘潛在規律,加速綠色催化材料構效關系研究,提升評價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3.3 人工智能輔助評價技術發展
3.3.1 機器學習模型構建與應用
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構建綠色催化材料性能預測模型,可顯著縮短材料研發周期。收集大量已知綠色催化材料的結構信息(如晶體結構、元素組成、表面形貌)、制備工藝參數及對應的催化性能數據,訓練機器學習模型(如神經網絡、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該模型可根據輸入的材料結構或制備參數,快速預測其在特定催化反應中的活性、選擇性與穩定性,指導實驗設計,優先篩選具有潛力的綠色催化材料進行實驗驗證,減少盲目實驗,提高研發效率。
3.3.2 智能實驗設計與優化
人工智能技術還可應用于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的實驗設計與優化。通過強化學習算法,讓系統根據前期實驗結果自主決策后續實驗方案,動態調整反應條件(如溫度、壓力、反應物濃度)與催化劑配方,以最快速度找到催化性能對應的材料與反應條件。例如,在綠色催化劑制備過程中,利用智能優化算法自動探索不同金屬負載量、載體種類及制備工藝參數的組合,實現催化劑性能的快速優化,加速綠色催化材料的開發進程。
四、技術革新對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作用
4.1 加速綠色催化材料研發進程
微流控與高通量技術融合,使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海量綠色催化材料進行篩選與測試;原位表征技術深度集成,為材料結構 - 性能關系研究提供豐富實時信息,加速材料優化;人工智能輔助評價技術通過精準預測與智能實驗設計,顯著減少實驗次數與研發時間。三者協同作用,大幅縮短綠色催化材料從概念提出到實際應用的周期,盡快將高效綠色催化材料推向市場,助力各行業節能減排,加速碳中和目標實現。
4.2 提升能源轉化與利用效率
通過快速評價技術篩選與優化得到的綠色催化材料,在可再生能源制氫、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生物質能利用等能源領域,能夠顯著提升能源轉化效率。高效的 HER 與 OER 催化劑降低電解水制氫能耗,提高氫氣產率;高活性、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催化劑,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高附加值燃料與化學品,實現碳循環利用;生物質轉化催化劑促進生物質高效轉化為生物燃料,替代傳統化石能源。這些都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為碳中和目標提供能源技術支撐。
4.3 促進綠色化工產業發展
在化工領域,基于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革新所開發的綠色催化材料,推動綠色化工工藝變革。綠色有機合成催化劑實現有機反應的原子經濟性與環境友好性,減少廢棄物排放;生物質轉化催化劑助力可持續生物質化工產業發展,減少對化石原料依賴。綠色化工產業的發展,從源頭降低化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促進工業領域碳中和目標的達成,同時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
五、結論與展望
在碳中和目標下,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通過微流控與高通量、原位表征、人工智能輔助等技術革新,在綠色催化材料快速評價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有力推動能源、化工等行業綠色轉型,加速碳中和目標實現進程。未來,該系統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深入推進:一是進一步提升系統集成度,將更多先進表征技術(如原位核磁共振、環境掃描電鏡)與微流控、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二是拓展系統應用場景,針對新興綠色催化反應(如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耦合有機合成、光熱協同催化)開發專用評價模塊,滿足不同領域對綠色催化材料的評價需求;三是加強國際合作與數據共享,建立全球綠色催化材料數據庫與評價標準,促進全球科研人員協同創新,共同攻克綠色催化材料研發難題,為全球碳中和事業貢獻科技力量。
產品展示
SSC-MACE900微型全自動催化劑評價系統(Micro-automated Catalyst Evaluation System,Automated Fixed-Bed System),實現了固定床反應的全自動化操作,連續流反應。
產品優勢:
1、自動壓力控制;
2、自動流量控制;
3、氣液混合汽化;
4、反應爐恒溫區100mm;
5、全組分和氣液分離組分檢測自動切換;
6、快速自動建壓;
7、多層報警安全聯動,本質安全化設計;